编者按:去年1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责主业。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市近年来深耕城市创新治理,力求在这一领域做得“精细再精细一点”,不断夯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社区基石。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上海更是将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体现出这座城市治理中的精度与温度。
浦东新区:牢牢守住上海“东大门”
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认真落实上海市委决策部署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浦东新区依托坚实有力的社会治理基础,不断构建完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在应对“防输入、防扩散、防反弹”的挑战中,经受住了重要考验。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防控体系组织力战斗力
浦东新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实现了区域化党建全覆盖,构建了包括村居、楼宇、社会组织在内的基层“大党建”格局,持续完善“三会”等社会多方参与机制,并通过美丽庭院、缤纷社区等工作实践,持续加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统筹资源、凝聚群众、动员居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建立“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快速响应、执行有力”闭环管理机制,针对该区996个小区、2790个楼组及362个村、3880个队组,实行“5+X”包干分工责任制。街镇村居干部迅速行动,机关干部下沉支援,统一标准、统一手势,构建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的工作机制,牢牢守住上海“东大门”。截至6月15日,累计落实居家隔离5.3万人、接送转运入境人员1.2万人。
智慧赋能
提升社区防控精准性时效性
2017年以来,浦东新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率先探索构建“一网统管”的“浦东城市大脑”,横向整合城管、公安、应急、环保、市场监管等资源,纵向构建城运中心、街镇城运分中心、村居工作站三级管理体系,并针对群租整治、渣土车治理、工地监管等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开发了一系列智能化模块,形成了主动发现、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管理闭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依托“一网统管”的数据支撑与应用场景,社区防控的“挂图作战”更加有力精准。城运中心完善“街态图”,开展视频实时巡查;街镇分中心建立“小区房态图”,用不同颜色形状准确标识房屋状态和人员情况,每天动态调整,做到底数情况一目了然,实现了“一屏管理、一图感知、一键掌握”,切实提升了疫情防控的决策处置效率。
“家门口”服务
提升群众感受度满意度
近几年,浦东新区持续强化基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职责,推动管理服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服务放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全力推进“15分钟服务圈”建设,完善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布局,目前完成率为96%,今年年底将实现全覆盖。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在该区1301个村居全面建设“家门口”服务站,统一设置“四站一室”,分散在26个部门、147个服务项目实现下沉集成服务。在疫情防控中,“家门口”服务站成为特殊时期暖人心、聚民心的有力依托,村居干部为社区居民预约发放口罩,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送快递、收垃圾、代跑腿等生活服务,通过微信、视频等开展健康随访、情绪疏导等心理服务,在精细化管理中体现了城市社区服务的温度。浦东新区将总结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实战经验,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充分激发社区活力,更好为市民服务。
上海的疫情防控重点转为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后,坐拥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浦东新区,成为了真正的“前线”。各部门紧密协作,确保机场、隔离点、社区间形成严密无缝的“闭环”。(人民视觉供图)
金山区亭林镇: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共有15个行政村,292个村民小组,全镇还有近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宅基地出租屋,做好乡村精细化管理的挑战很大。近年来,亭林镇通过做实做强村组,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不断织密治理网络,推动力量下沉、信息汇聚、问题解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亭林镇进一步拓展强化“镇—村—村组”三道防护线,与全镇人民群众共同织起了一张精准防控的大网。
力量凝聚在村组做到日常治理好用
做好乡村治理,首先要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近年来,亭林镇充分发挥1598名村组党小组长、妇女小组长、村民小组长作用,着力推动乡村共同体建设。环境脏乱差曾是困扰亭西村横埭小组的老大难问题,村组“三长”引导20户村民召开村组会议,讨论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做到“每户派代表,代表有声音,协商定方案”,讨论决定的绿化、围栏等设计方案实施后,村组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的事情大家协商办,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横埭小组还协商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轮班制,共同维护环境整治成果。在疫情防控期间,亭林镇强化“村组包干”管理,推动2070名党员、2134名农村志愿者“下沉”到村组,并由“三长”统一指挥调度,守住了266个路口、村口。“看到了党旗飘扬在家门口,心里就老笃定了。”镇里的老百姓说。
信息汇聚在村组做到基层群众受用
做好乡村治理,关键要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的信息对称。东新村等毗邻亭林工业区,外来人口超过2.4万,因工业区电子代工企业用工特点,人员季度流动率高达30%。为此,亭林镇整合“一警三员”专职力量,探索农村宅基地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模式。按照“租前审批、人来登记、人走注销”要求,东新村开发集房源展示、智能搜房、登记申报等功能于一体的“房屋管家”平台,实现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各类信息向村组汇聚,并通过智能安防消除管理死角和盲区。一年来,东新村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32%,全镇出租房火灾事故数同比下降53%。疫情防控期间,“旅馆式”管理形成的大数据,使亭林镇及时准确掌握2941名重点地区人员动向,对外来人员实现了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闭环管理。防控期间,金山区相关负责人到东新村暗访,两次“租房”被拒,村民卫阿姨说:“原来只要钱到位,租客姓张姓李一概不管,现在实行‘旅馆式’管理,租客信息不搞清楚她肯定不租。”
问题发现在村组做到关键时刻管用
做好乡村治理,关键是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亭林镇坚持“双沉双带”制度,即镇领导沉到村组、村干部沉到农户,把上级精神带下去、把问题诉求带上来。红阳村距离亭林镇区有4公里,交通出行是大难题。去年,镇、村干部下沉到村组,把村民希望开通公交的诉求带上来后,与区交通部门反复研究公交车线路、站点等方案,再多次沉下去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红阳班车”于10月1日发车,村民的愁事,变成了一件乐事、福事。今年,在疫情防控最吃劲、口罩等防疫物资最紧缺的时候,亭林镇进一步发挥“双沉双带”制度作用,一方面,及时协调镇区企业生产防疫物资,仅用三天就缓解了供应压力;另一方面,深入听取群众对口罩配送方式的建议,镇、村、村组三线直联,实现“百姓不出门,口罩送上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检验了亭林镇完善乡村治理、做实做强村组的治理效能,坚定了该镇持续创新社会治理的信心。亭林镇还将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打造整洁乡村、美丽乡村、活力乡村。
长宁区虹旭居民区:居民的家园居民守
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民区由4个小区组成,包括售后公房、商品房、部队家属房等多种类型,共有居民1220户,实有人口近2900人。多年前,居民抱怨最多的是“小区环境差、邻里关系差,有机会要搬出去”。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居民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百姓社区百姓建”“社区各方齐参与”,如今社区成功实现旧貌换新颜,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现在居民说得最多的是“住在这里是福气呀。”
警报拉响
党组织是主心骨
大年三十,疫情警报拉响。因为没有经历过抗击“非典”,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坐在居委会会议室里,心里有些忐忑。她的对面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社区民警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来的医生。“吴书记,请你安排任务”“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说”……大家的话如同一股暖流,给了吴红萍莫大的勇气,也让她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虹旭居民区第一时间组建起了专班,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社区民警王警官和吴红萍一起,挨家挨户做好重点地区返沪租客居家隔离的劝说工作;物业公司保安杨师傅、丁师傅主动放弃轮休,志愿参与小区入口测温和公共区域消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医生在忙碌间隙,守在居委会电话旁,热心解答居民的疑惑。“在14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中,大家忙而不乱,各项工作顺利有序,都有赖于居民区党组织发挥了主心骨作用。”吴红萍说。
“一网统管”防控又快又靠谱
疫情防控初期,基数庞大、动态变化的实有人口管控,曾着实让吴红萍伤透了脑筋。街道的工作人员宽慰她说:“网络时代,用好信息,万事不愁。”由此,虹旭居民区开始依靠“一网统管”防疫模板,通过办理小区居民出入通行证,很快摸清了居民区人员流动信息和实有人口情况,确定了不同楼组风险等级,实现疫情防控精细化、精准化。当收到市区推送过来一条一名密切接触者临时入住虹旭小区的信息时,居委会工作人员感慨:“还是信息系统又快又靠谱。”在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的时候,不少老年居民在家按捺不住,频繁外出。吴红萍想到街道研发的“霞e家”APP有出入扫码记录功能,便与楼组长、居民代表商量后,决定推出“宅达人”评选活动,比比一个月内谁的出入证打卡敲章次数少,并对前30名奖励日用品。活动一推出,就受到了老年居民的广泛欢迎,问题也迎刃而解。用好用活“一网统管”,让社区尝到了智慧管理的甜头。
自治共治
虹旭家园情更浓
虹旭小区业委会主任老陆年近80岁,是业委会的“三朝元老”,去年下半年因患肺癌动了手术,本想不再参与小区事务。但疫情发生后,老陆主动找到吴红萍,说自己一直就像是小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现在“家里”遇到情况,义不容辞要出把力。随后,老陆组织发动居民捐赠额温枪、消毒水,并“捐出儿子女儿当志愿者”。辖区内的虹古路有13个沿街门洞没法封闭管理,但社区通过门禁主防、邻里互防、底楼补防,做到了疫情防控无死角。在疫情初期,30户独居老人的买菜问题一直让吴红萍放心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驻区单位新长宁集团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的电话。没想到对方丝毫没有犹豫,马上组织员工为老人们捐赠“爱心菜”,还提供电话点菜服务,并且服务不加价。疫情期间,居民的参与和驻区单位的支持都有力地推动了社区自治共治,使虹旭家园变成疫情防控的坚固堡垒,居民们每天都能睡上安稳觉。“疫情尚未结束,今年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进一步深化社区治理,让虹旭家园情更浓、邻里情更深、党群情更亲。”吴红萍说。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整理报道)
来源:《中国社区报》6月29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