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社会工作部 > 市县播报 > 正文
南通市海门区探索“四沉四提四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县域路径
2025-07-10

去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突出问题,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强引领、统资源、优服务、聚人心方面的功能和优势,构建自上而下精准赋能与自下而上激发动能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幸福湾”。

01自上而下精准赋能,把力量“沉”到最基层

通过建堡垒、组队伍、放职权、优服务推动减负、赋能双向发力。组织向下扎根。健全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宅上(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位一体组织架构,在村(社区)一级拓展组建“下沉力量”“社会力量”两类功能型党支部,由村(社区)党组织一体管理。队伍向下倾斜。将行政、政法、执法、社会力量等队伍整编成团、细分为组,建立党员干部每月“接待日”制度,1335名镇(街道)党员领导干部包片联网。配齐用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试点探索“末梢执法”模式,依托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统筹执法力量,形成街道层面“一支队伍管执法”。权职向下释放。推动社保、医疗、就业、养老、户籍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向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下放,实现“一站式”服务。紧盯基层减负,制定发布村(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村级组织协助办理事项准入清单、负面事项清单指导目录,厘清“界限”、划出“红线”。服务向下延伸。整合区级机关部门、镇(街道)服务资源,组建政策宣讲、文明新风、技术技能、民生公益“四路直通车”,累计开展宣讲、培训、服务5230余场次。在村(社区)试点设立互联网医院“云端问诊”,将区人民医院相关科室、医生、药品“搬上云端”,提供在线咨询、复诊、开具处方等服务。

02自下而上激发动能,把活力“提”在关键处

有序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党员骨干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党员示范带头。实行村(社区)党员“一户十联”包联到户管理,明确到户职责。制定党员群众志愿服务“先锋模范积分”“邻里守望积分”“双积分”管理办法,建立积分兑换实物(服务)机制,共有436家“爱心商家”参与积分兑换服务。骨干引领带动。挖掘区域能人骨干资源,“一村(社区)一库”建立基层善治“名录库”,分类邀请担任发展助推员、科技指导员、法律服务员、村(居)务评议员,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搭建一批群众自治平台,选聘经验足、威信高的老同志担任矛盾调解员、参与法治宣传。群众主动参与。畅通民意渠道,线上设立民情“二维码”,线下在网格驿站、党员中心户家等阵地设立议事点,镇(街道)干部、“两委”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广泛参与,开展“党群议事会”等议事活动,保障群众话语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目前,全区村居事务规范议事率达95%,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协同共治。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设立公益创投专项资金,培育社会组织45个,参与基层治理服务项目105个。设置“公益一瓶水”“移动清凉车”,引导100余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融网入格”,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03多元主体上下融合,把资源“融”在第一线

通过队伍融合、阵地融合、数据融合、资源融合“四个融合”,推动形成亲邻互助、近邻共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强化队伍融合。整合区、镇(街道)两级治理队伍“进网入格”,与村干部、社区工作者互补编组,组建理论宣讲、平安法治、矛盾调解等8支基层治理服务队,累计认领、承办基层治理项目1400余个,有力破解服务力量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等问题。强化阵地融合。建立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驿站—楼栋(宅上)党小组三级服务阵地,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引入“苏服办”政务服务智能系统,提供户籍证件、年检年审等30类、240余项民生事项的查询和办理,推动邮政快递自提点向村、网格延伸。强化数据融合。实行“村(社区)吹哨、镇(街道)处置、区指挥中心统筹、部门报到”机制,优化镇(街道)指挥中心运行模式,推动问题就地解决。汇聚12345热线诉求、网格事件、智能应用监测预警、网络舆情信息等数据,建立日研判、周汇总、月分析、专题研判机制,提升基层网格精准实战能力。强化资源融合。区级机关部门定期发布“赋能清单”,村(社区)党组织根据群众“需求清单”,匹配形成“项目清单”,去年以来开展贴近生活、便民利民服务活动420余项。以社区自办、合作共营等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便民生活、养老托幼、教育培训等特色服务,壮大“社区合伙人”队伍,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编辑:王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