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始终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让基层有感、为基层赋能”导向,聚焦基层负担重、治理能力不优、多方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从厘清权责边界、推动资源下沉、凝聚共治力量等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落地见效,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质量双提升。
一是厘清权责边界,破解“权小责大”难题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牵引性工程,必须注重系统发力,协同推进。镇江市、县两级全覆盖建立运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构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出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25条措施,并采取“责任制+清单制+限时办结制”方式,细化为53项工作任务104条具体举措,逐条明确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和完成时限,推动基层减负由“无形抓”转向“抓有形”。
要让基层真正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关键要厘清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
去年以来,镇江市建立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准入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协助事项归属部门和协助办理流程,调整负面工作事项18项。规范村级组织工作机制,明确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创新推行准入盖章事项的制式规范工作。
“以前我们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忙着处理行政工作,忙着开证明,现在只需留一两个社区工作者值班,其他人都可以进社区服务群众了。”谈及基层减负带来的变化,句容市崇明街道梅花社区党委书记殷向兰深有体会。
镇江市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违规借调基层工作人员常态化监督检查和清理清退机制,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200余名镇(街道)、村(社区)借调人员返回原单位。同时,制定专项文件明确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不得借调社区工作者,镇(街道)确需借调的要严格报批,借调时间不超过6个月。润州区实施“严格借调手续、严控借调时限、严保基层力量、严肃借调纪律”等四“严”举措,切实保障基层治理队伍稳定。
二是推动资源下沉,破解“人少事多”难题
资源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才能让基层有人手、有环境干事创业。去年,镇江市制定《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制度》,设立29个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其中17个为减负观测点,协调26家成员单位结对观察。自上而下整合推动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自下而上畅通基层反馈“直通车”,把减负的“考核棒”交给基层、交给群众。专题部署市界沿线村治理提升工作,建立部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制定14个帮扶项目,统筹省级与地方配套资金610万元。开展行业协会商会“牵手‘第一书记’,联村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资源与经济相对薄弱村需求精准匹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是赋能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镇江市创新打造“镇好社工”队伍建设品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20条措施》,“选育管励”全链式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全市社区工作者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2.43%,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标准配备3200余名社区工作者,超25%的社区工作者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为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养,镇江市定期举办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亮绩比拼”讲坛、“头雁领航优治理”主题沙龙、“社区工作者技能大赛”等活动,推动社区工作者由“一专多能”向“综合全能”转变,“双全”社区工作者(即“全科”+“全能”)占比超90%。打通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聘事业编制人员通道,京口区连续14年面向社区工作者招录公务员,其中5人走上领导岗位。
镇江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导部门资源精准投入基层,开展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聚焦政策文化宣传、民生服务、公共设施完善等基层治理关键领域,征集服务、工程、实物等3类52项需求,号召市级机关、党群组织、企业、社会组织等认领社区需求项目,帮助解决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
三是凝聚共治力量,破解“治理不优”难题
“让店铺、居民和有关部门坐下来开展议事协商,能够更高效地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民生实事办好了,获得感幸福感也就有了。”润州区金山街道京畿路社区党委书记邵诚说。
去年8月以来,润州区京畿路街区火爆出圈并持续走红,人流涌入的同时也对老街的基层治理提出新挑战。在京畿路老街焕新过程中,议事协商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为提升老街基层治理效能,金山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街区共治联盟,以社区为主要阵地,以大西路—京畿路为轴线,搭建“梧桐街事会”议事平台,设置6处流动议事点,引导党建共建单位、市区职能部门、商户代表、党员志愿者等成为共治力量。围绕交通、路灯、树木、卫生等问题,先后召开议事协商会6场,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有效解决垃圾存放点改造、路灯移位等“微实事”4件。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讨、做事多商议,成为街区共识。
镇江市坚持多方参与、协商共治,出台《镇江市城乡社区议事协商规范指引》,畅通群众通过议事协商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途径,提供8类54条议事协商事项参考目录,实现议事协商会覆盖率和成果转化率达100%。利用小区广场、凉亭长廊、楼栋空地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居民议事厅”“党建连心亭”“邻里情服务站”等议事阵地,编印“镇好商量·议出幸福”村级议事协商案例选集,涌现出了“五方七步”工作法、“老弗士协商议事”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议事协商品牌。
居民参与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镇江市深化“三治”融合善治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行动,连续7年推广参与式社区治理,以邻里共治为抓手,建立邻长自管会队伍,以居民骨干“微动力”激发居民参与“新活力”。出台居民自治团队建设地方标准,围绕自治团队的工作原则、组建流程、组织架构、工作内容、工作步骤、监督管理等9个方面,制定19项工作标准,实现居民自治团队工作规范从无到有的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居民骨干力量培育实践经验和参考规范。截至目前,全市组建邻长队伍175支2355人,培育文体团队12大类69支,开展“五换一”志愿服务3600余次,举办大型文艺汇演百余次,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
此外,镇江市不断完善“红色物业”党建联建机制,依托12345暖“新”热线、“616”集中报到活动,搭建“润小新”“睦邻党建”“崇明志愿星”等线上平台,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5800余名新就业群体前往社区报到备案,主动认领志愿服务岗位800余个,组建志愿服务队36支。治理力量不断汇聚,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镇江市京口区:建强“家门口”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镇江市京口区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历经“六有六化”“六优六化”两次迭代升级,打造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善协调、有担当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将工作力量扎根在“家门口”。
“社区事务繁杂,居民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有时候会感到本领恐慌和力不从心。”京口区焦顶山社区党委书记段月娥回忆起曾经的困境时说,“通过此次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不仅学到了最新的政策法规,更掌握了很多实用高效的技巧,可以直接运用到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京口区完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和成长链条,每年安排3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保障社区工作者薪酬增长。同时,定期举办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头雁讲坛”,开展“雏雁成长”导师帮带计划,通过系统的培训课程和实战模拟,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过去,社区工作常常面临人手不足和资源有限的困境,社区工作者被各种行政事务缠身,难以深入小区了解居民需求。京口区严格执行社区(村)事务准入制度,下沉事项审批机制,开展加重村级组织负担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拓展“牌子乱象”整治成果。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让394名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主业,常态化入户走访,变“坐等群众找上门”为“主动上门找群众”。
“现在,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不仅数量增加了,而且专业能力也更强了。”段月娥说,“社区现有4100余户9000多人,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双全’社工。日常除1人留守轮值接待居民、办理社区事务外,其他人员全部下沉网格、进楼入户,零距离、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居民,现在居民们对社区工作越来越满意了。”
“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是赋能基层治理的关键之一,我们将继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京口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镇江经开区:智慧赋能助力基层减负增效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以前我们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办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单,常常忙得焦头烂额。现在通过集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分级精准派单,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镇江经开区大港街道瑞鑫社区工作人员小李感慨道。
针对社区治理“事多人少”、力量散、渠道窄的问题,镇江经开区集成管理指挥中心创新打造“三级六办”治理新模式,即村(社区)直办、镇(街道)核办、镇(街道)协办、区直部门领办、区级部门联办、区委领导研办,明确三级事项社区直接办、二级事项街道牵头办、一级事项区级统筹办的事项办理流程,真正实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
“现在,居民通过手机上报问题后,由平台派单,我们处理完后,居民还能评价。不仅帮助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小李介绍道。镇江经开区联合多部门拟定网格事项清单,围绕民生服务、社会治安等领域,制定3级70项网格上报事项清单,以“信息员—中心户—网格—社区—街道—区”的全链路信息反馈机制为载体,确保重要信息数据上报到位。依托集成管理服务平台,镇江经开区通过梳理研判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各类热点问题,发送重要敏感事项提醒单18期,派发重复投诉问题交办单21件,提醒督促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
目前,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镇江经开区做到民生诉求2天内答复,涉企诉求24小时内处置,咨询、建议等一般性问题“1小时受理、2小时办结”,建立了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的闭环响应机制。
在大数据和集成管理服务平台的赋能下,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数据填报和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居民的工作中,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